对于无法自然生育的家庭来说,辅助生殖是实现“生育梦想”的一种方式,但其成本却让许多家庭望而却步。现在,成本问题将不再是这些家庭的难题。自7月1日起,江苏省正式将胚胎培养等13个辅助生殖医疗服务项目和椎管内分娩镇痛项目纳入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7月11日,安徽省医疗保险局、和省财政厅联合发布通知,自8月1日起,8个辅助生殖医疗服务项目(如卵子收集)正式纳入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12个省。
人民生活的呼吁最终成为现实
中国不孕症的发病率正在悄然上升。根据《柳叶刀中国妇女生殖、孕妇、新生儿、儿童和青少年健康特别邀请报告》,从2007年到2020年,中国不孕症的发病率已从12%上升到18%。
对于因各种原因无法自然分娩的夫妇来说,通过辅助生殖技术怀孕是他们的最后希望。然而,由于所有辅助生殖技术都是自费的,一个周期往往要花费数万元,而且可能不会成功,一些家庭最终放弃了他们的“生育梦想”。随着不孕率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无法分娩”的问题已成为国家面临的一个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基于此,社会上将辅助生殖纳入医疗保险的呼声越来越高。许多人呼吁尽快在政府网站的留言板和主要网络平台上出台相关政策。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出台了
人民打电话,政府打电话。2022年7月,国家生殖委员会、国家医疗保险局等17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明确地方政府逐步将适当的分娩镇痛和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基金支付范围,综合考虑基金的承受能力、相关技术规范等因素。
该文件的发布正式吹响了将辅助生殖纳入医疗保险的号角。2023年7月1日,北京市正式将16个辅助生殖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报销范围,成为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疗保险的省份。随后,广西壮族自治区、甘肃省等省迅速跟进。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12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明确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疗保险。
病人的负担显著减轻
医疗保险纳入辅助生殖后,哪些项目可以报销,可以报销多少?近日,记者走访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
下午1点左右,生殖医学科主任杨晓葵刚刚结束了上午的门诊,走廊里的病人依然熙熙攘攘。
“我们部门的患者基本上都是来看不孕症的,很多人选择辅助生殖来帮助怀孕。在北京将辅助生殖项目纳入医疗保险后,这对需要帮助怀孕的患者来说是一个好消息,这大大减轻了患者的医疗负担。”杨晓葵介绍说,一些因经济担忧而准备放弃的患者重新点燃了希望。
在政策出台之前,40岁的张女士在北京妇产医院进行了体外受精,以帮助怀孕。由于子宫内膜条件差,她已经做了两次卵子采集和三次胚胎移植,但都没有成功。“原来的注册费、检查费和手术费都是自费支付的,一分钱也不能报告。我老了,花了这么多钱,所以我想放弃。”张女士说:“辅助生殖被纳入医疗保险后,我没有经济顾虑,所以我鼓起勇气再次尝试。”
现在,张女士已经成功怀孕了,她非常感谢这一惠民政策。
杨晓葵介绍说,以取luan和移植周期为例,辅助妊娠术前检查费用为2000元,取luan 费用为2400元,胚胎体外培养费用为4698元,胚胎移植费用为2300元,总费用为11398万元。员工医疗保险报销70%后,患者只需承担3419元。
包括医疗保险在内的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略有不同,如北京16项,江苏13项,广西9项,内蒙古8项。
在各地政策实施之前,为了规范行业医疗服务项目和价格,2023年6月,国家医疗保险局发布了《辅助生殖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将取luan、胚胎培养、胚胎移植、人工授精等各类辅助生殖项目分类整合为12个项目。截至目前,已指导24个省份根据项目审批指南整合辅助生殖项目,23个省份将定价方式从市场调整价格改为政府指导价格。
据了解,政府指导价实施后,地方成本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江西通过项目间价格比较、学科间价格比较、区域间价格比较等方式,科学制定项目价格。以南昌市省级医院的价格为例,收集从1500元降至1000元,胚胎移植从1600元降至1000元。内蒙古调整价格后,平均降幅达到20%,部分辅助生殖项目实行最高价格。根据实际情况,广西、青海、山东等地对指导价有不同的规定,上海实行固定指导价。
辅助生殖被纳入医疗保险,成本也降低了,这使得患者享受到了最大的好处,刺激了医疗需求。杨晓葵显然觉得,在北京将辅助生殖纳入医疗保险后,越来越多的患者前来就诊。自2023年7月1日政策实施以来,截至今年6月30日,生殖科门诊人数已超过10万人,同比增长30%以上。
自2023年11月1日起,广西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疗保险。根据广西省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中心的数据,截至今年5月底,该政策实施仅半年,当地辅助生殖治疗量显著增加。自治区辅助生殖机构门诊人数达到99.37万人,同比增长14.74%。上海市医疗保险局预计,辅助生殖纳入医疗保险后,每年将为被保险人减轻约9亿元的医疗负担。
政策因地而异
记者发现,除了纳入医疗保险报销的不同辅助生殖项目外,具体报销政策也存在差异。例如,北京将16个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疗保险甲级报销范围,由医疗保险直接结算,无需个人提前自行支付。其他大多数地方将辅助生殖项目分为甲类和乙类进行报销。例如,在江苏省纳入医疗保险报销的13个辅助生殖医疗服务项目中,卵子收集等5个项目按甲类管理,胚胎培养等8个项目按乙类管理,个人提前支付10%。
在具体报销比例和限制方面,江苏省规定,除自付部分外,职工医疗保险和居民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分别按80%和70%支付,支付金额不占门诊统筹基金限额。根据广西、内蒙古等地的规定,辅助生殖不设立医疗保险基金支付标准,职工医疗保险和居民医疗保险的报销比例分别为70%、50%计入被保险人年度基金的最高支付限额。此外,上海、甘肃、内蒙古等地对个别项目的报销数量也有限制。例如,上海规定,鸡蛋收集、胚胎培养和其他辅助生殖项目最多支付三次/人。
国家生殖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顾雪非认为,将辅助生殖纳入医疗保险是一项真正的惠民政策。地方政策存在明显差异。这是一项基于当地实际情况的决策,综合考虑基金的承受能力和服务供给能力。他建议各地及时评估政策实施效果,不断调整和优化政策,更好地响应公众需求。
商业保险方兴未艾
在辅助生殖纳入医保之前,有部分保险公司推出辅助生殖领域的保险产品,将不孕不育辅助治疗的检查检验费、药品费、治疗费、胚胎移植手术费,及不孕不育辅助治疗导致的部分危重疾病、辅助生殖并发症等相关费用纳入保障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不孕不育患者的医疗负担。如泰康在线、人保财险等保险公司,均有试管婴儿相关保险产品备案。
但该类保险产品的销售情况并不理想,覆盖人群较少。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辅助生殖类保险产品主要是面向应用试管胚胎移植技术的人群,基本不适用于其他辅助生殖技术。而且,该类产品对被保险人的年龄有严格限制,一般是20岁至40岁,适保人群有限。除此以外,赔付的限制性条件也较多,如在保险期限内约定多次移植均不成功才能得到赔付、只能在指定医疗机构进行胚胎移植和妊娠检测等,导致适保人群的投保意愿不高。
在辅助生殖纳入医保后,商业保险在该领域的市场前景如何,将会面临哪些新业态?顾雪非认为,随着辅助生殖纳入医保,商业保险的需求端可能会受到影响,商业保险在辅助生殖方面的定位有必要进行调整。
对此,国家层面也鼓励商业保险参与辅助生殖领域的创新产品开发和服务供给。2022年5月,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支持城市建设和治理的指导意见》中提到,面向有辅助生殖需求人群,探索相关保险服务。国家医保局表示,将携手银保监会,鼓励保险公司创新产品与服务,根据不孕不育患者健康特点、治疗周期、医疗需求等,开发设计有针对性的健康保险产品,减轻不孕不育患者医疗负担,提高风险保障水平。
顾雪非表示,随着辅助生殖纳入医保,辅助生殖相关产业有望迎来发展新机遇。商业保险应找准自身定位,补齐市场短板,在支持生育相关领域做好补充保险保障,还可以针对“特需”群体提供差异化的服务保障。
让好政策惠及更多人
生育是家之大事,也是国之大事。许多无法自然生育的家庭,只能寄希望于通过辅助生殖技术圆梦。当技术不是问题,如何也让费用不成问题?相关部门推动各地将辅助生殖纳入医保,是回应民生关切、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重要内容,必将有利于我国人口结构的持续优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今年以来,辅助生殖进医保提速扩围。截至目前,共有12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台政策,明确将辅助生殖纳入医保。根据各地情况来看,该项政策大大减轻了患者负担,其对生育支持的促进作用也逐渐凸显。
将辅助生殖纳入医保,是一项顺应民心、利国利民的政策。国家层面已将辅助生殖类项目分类整合,并指导部分省份改革定价方式,为政策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先期已经将政策落地的省份,也为其他地方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期待更多地方加快步伐,在确保基金可承受的基础上,尽快将辅助生殖纳入医保,让好政策惠及更多人。
将辅助生殖纳入医保,是一项顺应民心、利国利民的重要政策。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国家对生育问题的重视,更反映了对广大百姓所需的理解与关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面临着生育困难,而辅助生殖技术为他们带来了希望和可能。然而,高昂的费用让许多家庭倍感压力,因此将其纳入医保显得尤为重要。
在整体层面,已经对辅助生殖类项目进行了分类整合,并指导一些省份改革定价方式,以便为政策的顺利实施铺平道路。可以说,国家的重视为这一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使得政策的落地成为可能。同时,已有部分省份在这一政策上取得了积极进展,为其他地方的借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期待未来,更多地方能够加快步伐,在确保医保基金可承受的前提下,尽快将辅助生殖项目纳入医保。这样一来,不仅能够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也将使得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获得生育的机会。希望这一惠民政策能尽早惠及更多家庭,让每一个渴望孩子的心愿得以实现。